涂九林为秋收起义部队治病疗伤使用过的药瓶和药书

2020-05-14

讲述人:邱烨


这药瓶和药书是浏阳原东门公社红星大队楚东山生产队的涂九林老中医遗留下来的治病救人用过的医药物品。药瓶内径5.2厘米,高9.2厘米,重13克。药书长18.5厘米,宽11.2厘米,厚2厘米,重200克。这些小药瓶是当时用来贮存研磨成粉的中药粉末的物件,药书就是涂九林通过将自己数十载行医积累的经验和单方记录下来整理编制的书籍。

药瓶.JPG

涂九林生于1872年,曾化名涂宝新。在他小的时期,因母亲的不幸离世,再加上家庭困难,他便被过继到了同族的一个伯父家做儿子。养父母一家对他很好,还供他上了几年的私塾,但是他从小就犯有近视,做别的事不方便,所以养父母就为他谋了一桩学医的活。他十四岁就开始跟随一位姓张的郎中学习行医,十年后才得以出师便开始单独行医。

药书.jpg

涂九林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人,行医中只要看到贫苦人家没有钱就不收钱,所以东门一带的贫苦人家一旦有病都来找他看病。1927年9月12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从白沙方向攻克东门,赶走了国民党反动军队和清乡队,老百姓是欢天喜地,纷纷给秋收起义的革命队伍帮忙和送粮送菜。因为从铜鼓过来的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大多是浏阳人,所以显得格外亲近,但是很多官兵在铜鼓感染了虐疾,也就是俗称的“打摆子”“冷热病”,在当时得了这种病是很难好的,人也日益消瘦没有力气,极大的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见此情形,涂九林便主动给部队官兵免费治病,解决官兵们的疾苦。可谁又知道在14日上午时分,一时枪声大作,秋收起义部队遭受到强大敌军的突袭和围堵,在羊牯脑一带的第一营的阻击战打得异常激烈,官兵死伤有数十人,一营营长汤采芝也壮烈牺牲。战斗一直打到下午,秋收起义向上坪方向撤退。敌军又占领了东门,到了傍晚时分,早早关上店铺在家里屋正在研磨药粉的涂九林听到后屋菜地里的平日用来蓄水的槽水坑里传来悉悉嗦嗦的声音,走去一看,原来是三个没来得急撤离的患有虐疾的士兵躲在里面。本来就身患虐疾,加上冷水一泡就更加瑟瑟发抖。于是,涂九林赶紧说道“莫作声”,并警惕的环顾四周见没有敌人,便叫上老婆和儿子迅速将三名士兵安置到了家里,洗子澡换了衣裳。才知道三名士兵都是古港人,一个姓杨,一个姓周。见他们病情严重,待安顿他们吃过饭后,涂九林便赶紧为他们开了单方,熬制中药。经过十几天的精心照料,三个士兵的病情基本上都好了。对于涂九林的救命之恩,三个人是千恩万谢。等到敌人的控制没那么紧张后,三个人便告辞返回家去了。临走时,涂九林不但仔细的叮嘱他们如何绕过关卡走安全的小路,还送了点钱给他们作盘缠。后来,返回革命队伍的三个人还写信给涂九林感谢他的救助。

送走了三人后,涂九林又开始了他为贫苦大众提壶济世,医病救人的善事。当时,本队有一个叫钟绍龙的共产党员,一直在外化名刘南从事革命工作。但他家里只有一个年迈多病的老娘。于是,涂九林就一直为她免费看病治病,从不说什么。时间久了老人家也有些过意不去,就不愿麻烦他了,涂九林就对她说是她儿子付了药钱让他照顾她的,老人家才放下心了。1930年,由于担任过浏阳总工会主任的刘南名声大,国民党一直在四处抓他。所以,他只好又改名换姓,家里的老娘更是无暇照顾。见大娘过年没有吃的,涂九林便要儿子担上一担上好的谷子和菜给老人家送去。这一切都是涂九林默默的在做好事。后来,在外担任要职的刘南回到家看望老娘,才知道是涂郎中在一直照顾他老娘,心里非常感激。刘南见涂九林有一副好心肠,又有一副好医术。便给他开了一张当时可以在湘鄂赣苏区行动的“放行证”,有了这张证,涂九林便可以不用只待在东门看病了,可以在周边县区安心走动行医了。就这样,涂九林凭借他为人讲信用,医术高超,在周边行医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当时,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内也是缺医少药,一向行医治病公道的涂九林就成为了苏维埃政府的主要郎中,不但为红军的官兵救人治病,还带了不少革命士兵的徒弟。

1931年冬天,年近花甲还四处行医的涂九林也病倒了,不久就去世。听到这个消息时,却又恰逢白军要进犯苏区,但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的负责干部数十人还是秘密的赶到涂九林家帮忙料理完后事才离开。

涂九林离世后,他的儿子涂楚藏接起了父亲的行医行当,也干起了为贫苦大众和革命群众救死扶伤的行医善事。一直到解放后,涂楚藏也不知道自己救过多少病人和伤员,成为像他父亲一样受乡亲们敬重的好郎中。

这期的故事就讲述到这里,感谢各位的收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