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郭倩倩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件乌黑发亮的文物,就是国家一级珍贵文物长龙铁炮。因历史久远,木托已全部损毁,保存下来的就只剩铁质部分。长龙铁炮通体为铁褐色,底边为正八边形,在距底边2厘米的地方有一引线孔,是用来插入点燃炸药的引线。它全长147.2厘米,底径最高处为7.5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5.15厘米,重8650克。
长龙铁炮是浏阳白沙乡农民廖国仁,廖忠行,廖才福祖孙三代人使用过的武器。制作于1852年,当时,白沙是湘赣两省的重要商业地区,素有“小南京”之称。因经济发达,商铺林立,当地商人为了保护商铺,抵御江西的“两兵军队”的抢掠,特地在当地打造了一批防御武器,长龙铁炮就是其中之一。
这件武器在廖家人手里参加过无数的战斗。1852年,太平天国进入湖南时,廖国仁就扛着此炮参加了东乡周国虞的“征义堂”,参加了起义军队的活动。1906年平浏醴起义时,廖忠行是东乡姜守上洪福会的会员,同样携带此炮参加了起义,并成为了军队里赫赫有名的大炮王。
1927年9月11日,当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攻打白沙时,作为农民自卫军队员的廖才福,带着儿子将藏在白沙河里的长龙铁炮挖出来,参加了战斗,由于长龙铁炮尺寸比较大,杀伤力强,所以为部队的进攻创造了巨大作用,极大的震慑了敌人,压制了敌人的火力。
东门失利后,廖才福又将不方便携带的长龙铁炮藏匿到白沙河里面,自己就随着秋收起义部队转战文家市、莲花,永新,三湾,上了井冈山。后来由于战斗中受了伤又回到了浏阳白沙,从事地下革命斗争。
1930年,当彭德怀的红五军进攻长沙时,廖才福携此炮又参加了战斗,打死打伤敌军无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炮王。退回白沙后,廖才福又携此炮,在东乡一带抵抗过陈光中的部队。由于敌军过于强大,当廖才福随农民赤卫军紧急撤离时,只好将此炮丢弃在白沙千秋大队棉花托山腰上的灌木丛里,后来就一直再未取回参加过任何战斗了。
1967年,浏阳县开展了广泛的征集与秋收起义有关的革命文物时,廖才福才带着儿子在山上重新找回这杆锈迹斑斑的长龙铁炮,交给了县档案馆的专家潘海龙手里,后又移交到秋收起义纪念馆收藏。
对于这杆从1852年至1930年参加过无数战斗的铁炮,虽然沉默无语,但它身上所凝聚和见证的,是中国农民阶级的一种敢于向腐朽剥削压迫势力反抗的革命精神,更是一件当年秋收起义部队的工农革命军英勇杀敌,浴血奋战的重要见证物,是革命部队不屈不饶,无谓牺牲的重要铁证文物。
这期的故事就讲述到这里,感谢各位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