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郭倩倩
在秋收起义纪念馆里摆放着这样一门炮:材质取自松树树干,整门炮长3.2米,内径8厘米,外径17.5厘米,重100多千克,由炮尾和炮身两部分组成。炮尾被削成壶嘴状,在其右上方特意留了一个小圆孔,那是炮的点火部位。炮身分为上下两合,为承受火药发射的张力,使用三根圆形铁环固定。
该炮是后人依照文家市大捷中所用炮原型,按1:1的比例复制而成。松树炮攻击距离最高达300多米,杀伤范围达20平米,球形炮弹的原料主要是黑硝、铁钉、石块、瓦片等。其发射原理很简单:先是将炮尾部分插入土中,用来减缓发射引发的后座力;然后,让炮身朝上倾斜放置,炮口方向对准攻击目标;最后,从炮尾处点燃引线,待引线触发炮身的火药,炮弹便一蹴而就飞向敌方阵地,进而完成发射。据当地老人回忆,松树炮使用起来灵活多变,战斗中,常常被放置在敌人不易察觉的高地,等敌人逼近时,发射几发炮弹后,就马上转移至另一个地方,从而起到了避而不战,一战便挫伤其要害的作用。相关资料佐证,农民赤卫军的松树炮创下了歼灭敌军几个排的战绩,这为当时红军部队成功消灭戴斗垣旅提升了强大势气。
不过,松树炮也有它的局限性,因其做工粗糙,材质不佳,往往在经历一次战斗后,炮身就会挤裂开,炮口严重变形,炮弹偏离即定目标。讲到这里,也许很多人会感到疑惑,为什么时代发展到那个阶段,红军还用这么落后的武器?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国民政府拥有中国东部地区的实际控制权,对苏区实行资金、技术、资源、人员等严密封锁,导致我军无论是生产还是进口重武器都存在极大困难。综上所述,松树炮才在当时的革命战争中成就了它的传奇。
这期的故事就讲述到这里,感谢各位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