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大约需要4分钟
点击收听
罗荣桓做客少年杨勇家来自文家市会师纪念馆
(后台也可以收听哦)
“讲秋收故事,觅党员初心”我是本期讲述人余振魁,今天要跟大家讲述的故事叫做《罗荣桓做客少年杨勇家》。
1927年9月20日清晨,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里仁学校会师,当年身为文家市少年儿童团团长的杨勇和胡耀邦正好就读于里仁学校,他们俩就趴在里仁学校的墙头上好奇地观看了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场面,认真地聆听了毛委员的讲话。
毛泽东当时在会师操场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今天的蒋介石就像一个大水缸,我们就像一颗小石头,敌大我小,只要我们团结紧、打仗勇,总有一天,我们这颗小石头一定会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的。今天我们离开这里,总有一天我们还是会回来的,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趴在墙头的少年胡耀邦、少年杨勇)
杨勇被毛主席的讲话深深打动了,特别是听到“秋收起义部队这颗“小石头”终究能砸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时,当年年仅14岁的杨勇就萌生了想跟着秋收起义部队这颗“小石头”去砸“大水缸”的念头,会后他就去找部队首长,正好遇到了当时的党代表罗荣桓,并急切的表明要跟起义部队走,罗荣桓和蔼可亲的问他“你多大岁数?家住哪里?叫什么名字?”。杨勇干脆利落的回答了罗荣桓的提问并且还提到自己小名叫“统伢子”。当时杨勇还叫杨世骏,杨勇是他参加红军后改的名字。杨勇一边拖着罗荣桓往家里走,一边说:“我妈妈非常支持我闹革命,而且家里两个哥哥都参加了秋收起义。”罗荣桓被杨勇的真情感动了,打心眼里喜欢上了这个伢子,也就跟随着他穿过里仁学校巷道,来到杨勇家里。
杨勇的母亲刘氏开着丈夫传下的“杨利生饭铺”。见到罗荣桓特别高兴,为了招待这位尊贵的客人,杨勇的母亲特地杀了一只土鸡,做了几道地道的土菜来招待罗荣桓。美滋美味的菜肴让罗荣桓大饱口福。他边吃边夸赞杨勇母亲的手艺好,特别赞赏那钵鸡肉的味道鲜甜可口,他连声称道:“这是我吃到的最好吃的鸡肉。”临别时罗荣桓爱抚着杨勇的脑袋嘱咐:“你还小,好好读书吧,等过几年之后,我一定来文家市接你去当红军。”杨勇深深的记着罗荣桓的话,在里仁学校高小毕业后又考入浏阳中学学习。直到1930年5月,受当地党组织的选调,17岁的杨勇不等罗荣桓来文家市接他,便毅然前往平江县黄金洞,进入了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随营学校,由此迈向了他的共和国开国上将之路。
(杨勇故居)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热血少年投身革命事业的火热的心和虔诚的心,而这颗滚烫的心是一心一意随着党的指引而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这就是“大浪淘沙”的哲理所在吧,这就是少年“统伢子”走向开国上将之路的必然!在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今天;在深入开展党性教育的活动中,愿我们全体共产党员和革命同志都以杨将军为榜样,以一颗火热的、虔诚的心,听从党的号令,随着党的指引,在乡村振兴的宏伟事业中勇当先锋!
(讲述人:余振魁,中共党员,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浏阳市政协文史调研员)